對法規文本“擠水分、留干貨”,開展“榕樹下的立法議事會”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10月27日,廣東省設區的市地方立法工作座談會在佛山舉行。這是廣東首次召開地方立法工作座談會。
會議現場,各地人大圍繞“小切口”立法、新興領域立法、區域協同立法、開門立法等分享立法經驗、講述立法故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共批準設區的市法規330件。
加強新興領域立法
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等立法,是新時代的立法主要任務。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在地方立法方面一直扮演著“先行者”角色。
“廣州立法發揮了地方立法先行地、橋頭堡、試驗區的引領示范作用?!睆V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唐航浩介紹,圍繞新興領域立法,廣州人大加快促進、保障、規范新興領域相關產業發展,安排了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管理規定、數據條例等法規,并計劃于明年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率先立法。
實現良法善治,關鍵在于圍繞中心工作和改革發展實際需要開展立法。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魯毅介紹,近年來,深圳相繼制定出臺了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數據條例、細胞和基因產業促進條例等一批具有全國首創性和引領性的新興領域法規,為國家新興領域立法積極探索經驗。
除此之外,一大批具有“首創性”的新興領域法規相繼出臺:珠海市出臺全國首部工業用地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東莞市出臺全國首部關于零散工業廢水管理的地方性法規,云浮市出臺全省首部規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規……各地人大及其常委會立足各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切實履行立法職權,有力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群眾“家門口”參與立法
如何讓“社情民意”寫進法律法規?近年來,廣東各地人大建好用好基層立法聯系點,通過靈活運用調研、座談、聽證、評估等方式,不斷豐富公眾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把立法工作建立在堅實的民意基礎上。
今年5月,一場特殊的“榕樹下的立法議事會”在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舉行。榕樹濃蔭之下,群眾圍坐在一起,對相關立法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江門,開門立法聽民聲并非新鮮事。比如:江門市人大常委會起草《江門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時,線上向社會公開征集“十大不文明行為”,就有8萬多名市民參與提建議。
去年10月,惠州市建立的全省首個地方立法主題公園開園。如今,通過在公園內的“議事亭”舉行“立法意見大家談”,居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參與立法。
與此同時,梅州市分類建設“金色”“綠色”“古色”“紅色”基層立法聯系點,提升聽取民意的針對性;東莞市推動基層立法聯系點與法治文化公園、廣場相聯通,與黨群服務中心等有機結合;湛江市在制定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過程中,收集了千余條公眾意見,征得“第一手”民意;茂名市采取“走下去、請上來、走出去、請進來”工作法,推動立法調研走深走實。
積極開展區域協同立法
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生命力所在。各地人大及其常委會突出“特”字,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目標導向,制定了一批解決當地實際問題、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規。
從立法選題做文章,從保護一座山、一條河、一個湖、一類自然資源、一處文化古跡入手,廣東各地推動“小切口”立法,立一件成一件。例如,潮州市韓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江門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陽江市石望鑄錢遺址保護等法規。
在立法形式方面,各地探索出一些特色做法。如:廣州市人大不斷豐富立法形式,對法規文本進行精簡,擠水分、留干貨,鼓勵性、宣示性、重復上位法的條款一律不寫。法規條文精簡,法律效力卻毫不“打折”。即將于今年11月1日施行的《廣州市野生動物放生管理規定》,不設章節、共十一條,對野生動物放生區域、放生物種種類以及罰則等進行明確規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與此同時,珠海市在建筑、旅游、醫藥等領域開展“小切口”立法,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廣州、佛山兩市率先建立協同立法工作機制,簽署協同立法協議;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率先在全省開展潮劇保護協同立法;汕頭、佛山、江門、梅州、潮州五市積極參與“1+N”省市粵菜協同立法……各地人大立法工作既有特色,又注重實效,切實解決實際問題,護航當地高質量發展。
除了分享經驗和做法,會議也對各地立法工作提出了要求。在協同立法方面,廣東將積極開展區域協同立法,聚焦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制造業當家和產業有序轉移、跨區域山川河流治理、基本公共服務跨區域便利共享等,推進區域協同立法質效雙提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侯夢菲 實習生 張埼童)